1月6日,新一轮寒潮自北向南再次袭来,全国多地寒冷“升级”。中国石油天然气产业链上各企业广大干部员工迎风踏雪,全面做好气田上产、储气库采气、巡检防护等工作,全方位抓好冬季保供工作,确保下游用户安全平稳用气,确保百姓温暖过冬。
面对严峻的保供形势,中国石油主力油气田马力全开,长庆油田、西南油气田、塔里木油田日产气量均创历史新高;青海油田连续10年稳产在60亿立方米以上;大庆油田天然气产量连续10年稳步增长,成为老油田天然气上产保供典范。【详细】
年初以来,中国石油优化生产运行方案,有序复工复产,1~9月份产气950.1亿立方米,增幅8.4%。
长庆、西南、塔里木、青海等主力气区打响上产攻坚战。长庆油田继续做稳苏里格等致密气藏,优选高产井夏季关井恢复,冬季新井集中投产,高峰配产同比增加355万立方米/日。西南油气田坚持常规气与非常规气并举,页岩气集中投产新井,深入挖掘生产潜力,高峰配产同比增加1318万立方米/日。塔里木油田克拉2、迪那2、克深等主力气田目前满负荷生产,加快博孜等超深高压复杂新气田投产,高峰配产同比增加458万立方米/日。大庆、新疆、煤层气等非主力气区加大天然气开发力度,成为保供重要补充。
今冬明春可采气124亿立方米,调峰能力同比增加16亿立方米,增幅14.8%,高峰日采气调峰超过1亿立方米。
10月7日,西南油气田相国寺储气库圆满完成第八注气期注气工作,库存气量达41.84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10月12日,华北油田苏桥储气库群、京58储气库群全部完成注气工作,金坛储气库、刘庄储气库将于11月上旬开始进入冬供时刻,确保京津冀、长三角地区调峰用气充足。10月27日,580万立方米天然气从呼图壁储气库注入西气东输管网,为今冬明春天然气调峰保供提供保障。 为进一步提升保供能力,中国石油加快储气库建设,今年新建成的塔里木油田东河1石炭系油藏、塔中402石炭系油藏,日均注气超110万立方米,日产油487吨,成为我国首个注气驱油协同储气库。10月中旬,吉林油田第一座储气库双坨子储气库试注成功,主要消纳中俄东线管道气,成为冬供调峰新成员。
12月7日,新疆油田呼图壁储气库采气量达到2700万立方米,与去年冬季最高日采气量2434万立方米相比,提高了266万立方米,再次刷新了储气库最高日采气量纪录。该日采气量可满足2700万个三口之家一天的用气需求。
安全平稳接收来自各方的气源,3座LNG接收站最大气化外输量已达1亿立方米/日,有力保障了京津冀、长三角、东北等地区高峰期天然气供应。
国际事业公司与壳牌、埃克森美孚、卡塔尔燃气等资源供应方密切沟通、定期交流、实时对接,确保资源稳定供应。
中俄、中亚、中缅管道运行平稳、资源充足。9月以来,中国石油相关企业与各气源方反复衔接,合理调配资源。特别是中亚进口气“全年进口计划向冬季倾斜,冬季进口计划向高月倾斜”。中俄东线管道输气量从今年年底的1400万立方米/日提到明年1月份的2800万立方米/日,为冬季保供增加了资源保障。
中国石油积极与国家管网公司对接,密切关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LNG交易动态,不断扩宽资源获取渠道。
加强用户需求对接,全面梳理落实应急调峰用户清单及季节调峰用户清单,编制应急预案,强化“人防、技防、物防、信息防”等智能化手段,对场站、设备及管道全方位开展安全排查,除隐患,保供应。
促进供需平稳运行、保障迎峰度冬天然气供应,是每年冬季上游供气企业面临的一场大考。“十三五”以来,随着清洁供暖领域“煤改气”深入实施,采暖用气需求占比逐年提高,我国天然气消费峰谷差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国内储气调峰设施能力不足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截至2019年全国已建成地下储气库27座,有效工作气量102亿立方米,占全年天然气消费量的3.3%,仍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近年来发生的局部地区局部时段供需紧张事件,凸显出我国天然气产业链冬季运行存在一定风险,亟须通过增强天然气产业链韧性来解决。
冬供涉及天然气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精准预测市场需求,把握供需发展趋势,是需求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天然气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技术手段。为有效应对外部不可抗力带来的资源供应波动风险、持续极寒天气条件下需求激增等内外部事件对产业链带来的冲击,上游供气企业需加强市场监测分析,密切跟踪各地区气象信息等外部环境变化,精准预测用气需求,不断增强供应调节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详细】
10月下旬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也随之下降,多地提前供暖。为保障民生用气,中国石油提前布局筹措,加大资源统筹力度,加快推进主力气田增储上产,进一步提升保供能力,让百姓温暖过冬。
12月1日,随着今年新投产的1849口新井加入冬季保供战,长庆气区已有2.0411万口井开足马力提速提产,标志着长庆五大气田全面打响应对冬季用气高峰的保供总攻战。目前,长庆气区日产气可达1.36亿立方米,最高日产气量可达1.42亿立方米以上。
作为全国陆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长庆油田在冬季保供战中加速提产增量,全力保障今冬明春安全平稳供气,最大限度满足工业、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用气和冬季取暖需求。长庆油田先后建成了靖边、榆林、苏里格、神木、子洲五大气田,并在这五大气田建成我国首个400亿立方米规模的大气区。
与往年相比,长庆油田今年投入保供的气井数最多、高峰期供气的日产气量最高,已经建成13条外输管线。进入冬季高峰期,每天集输能力可达1.5亿立方米,可向北京、西安等40多个大中城市供气。
为确保平稳供气,长庆油田在生产组织上抢前抓早,提前组织;在气田检修上超前准备,优化统筹;在天然气销售方面,密切产供销衔接,全力保产促销。今年夏天,对气田的300多座集气站和2万多口井的采气树进行“大保养”,对5座净化厂、17座处理厂进行“大保健”,以最佳状态迎接冬供高峰。
同时,长庆油田围绕提高新井贡献率,加强生产组织协调,充分发挥钻试投一体化优势,提质提速成效显著。今年年底计划投产新井2000口以上,日产气可达3000万立方米以上。在老井稳产方面,加大精细油藏管理力度,以优化产量管理为核心,制定差异化气井精细管理对策,深入推广气井全生命周期精细管理,优化排水采气措施及进攻性挖潜措施。截至目前,长庆气区获得71口无阻流量超百万立方米高产井,其中致密气项目组获得23口百万立方米高产井,为今冬明春的保供再添新丁。
“如果遇到极端天气,我们还有一定的提产余量,可确保平稳、安全、足量向下游用户供气。”长庆油田开发处处长吴正说。
12月2日,塔里木克拉油气开发部日产天然气4520万立方米,不仅比入冬前日增长260万立方米以上,而且比上年同期日增长450万立方米。
今年年初以来,塔里木油田加大克拉、克深、大北气田间联络线建设力度,集输管线今冬已形成“三横四纵”布局,全面释放了区域内产能,天然气保供能力持续增强。
塔里木是西气东输主力气田之一,为下游源源不断输入冬日“暖流”。塔里木油田立足克拉苏构造带油气富集区,利用一年多时间相继在克拉、克深和大北之间加快建设多条联络线,全面实现了井口产能释放、区域连通、灵活调配,进一步掌握了天然气稳定供应的主动权。
克拉苏气田是集团公司天然气上产的主战场,区域内的克拉、克深、大北和博孜,油气富集、产量持续突破。面对复杂的油气藏特性,塔里木油田持续攻关形成了适应油气田开发系统的地面处理、集输、外输工艺技术,创造了联络线高质量建设的塔里木速度。
今年年初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低油价带来的挑战,塔里木油田扎实推进博孜3、克深5等联络线工程,使管道与气源实现畅通连接,破除了天然气集输瓶颈,并在以往基础上新增集输能力1200万立方米,为今冬明春保供再添“底气”。
致力于克拉苏气田天然气300亿立方米建设,塔里木油田深挖天然气资源潜力,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也为高质量发展建好了“高速路”。今年年初以来,克拉油气开发部已投产克深24-5井等15口新井,阶段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1亿立方米,全年新井贡献产量可达15亿立方米。
目前,塔里木油田在产能建设投资下降的情况下,全年天然气新建产能已提前两个月完成;天然气新井平均日产气和高效井比例,截至11月底分别同比增长16%和5.3%,天然气开发实现量效齐升,提升了冬季向西气东输和南疆稳定供气能力。
12月1日,青海油田花土沟原油生产基地日产天然气攀升至35万立方米,可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这标志着生产基地冬季天然气保产首次实现自给自足。
花土沟位于柴达木盆地西缘的茫崖,平均海拔3000米,冬季长达6个月,是青海油田原油生产的大本营。
“花土沟有常住人口约2万人。近10年来企地冬季生产和民用天然气保供均由青海油田负责。其资源主要来源于油田原油生产的伴生气,缺口部分由仙翼管线反输到花土沟。”青海油田生产运行处副处长俞继梁说,“随着盆地勘探开发进程的加快,与花土沟近在咫尺的英雄岭区域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深井伴生天然气生产能力凸显。因此,青海油田尽最大可能将伴生气集中利用,既实现老油田周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又实现了伴生天然气‘吃干榨尽’的效益提高。”
近年来,青海油田围绕油田伴生天然气做文章,相继投产了南翼山天然气处理站、花土沟联合站天然气增压站,使距离花土沟原油生产基地120公里的南翼山油田天然气成为花土沟生产基地日常工业、民生保供的主力气源。
青海油田生产运行处生产运行科科长马军鹏介绍,进入冬季,青海油田花土沟原油生产基地日均需消耗天然气23万立方米,而且用量每年都在递增。为了彻底解决花土沟原油生产基地冬季天然气使用依靠东部气田补充这一难题,今年青海油田实施了花土沟原油生产基地天然气供给调整方案,新建的南翼山2号天然气处理站、柴9井油气处理系统、狮新58井天然气处理站每天可增加10万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气产量,给花土沟原油生产基地首次实现冬季天然气自给自足吃下了“定心丸”。
“冷708试采气回收站已稳定运行两周,回收油井伴生天然气10万立方米。”青海油田采气三厂厂长张栋说,“冷湖是青海油田的发源地,一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井伴生天然气全部‘颗粒归仓’,日产量可供5000户家庭使用。”
截至11月底,青海油田新建天然气回收站及增压系统已陆续投产,富余的天然气将通过管线输送到涩北气田,为冬季保供添力。
版权所有:中国石油新闻中心‖京ICP经营许可证010289号‖国新网许可证1012006016号
专题策划:王晓雪 专题制作:杨娜